當前,我國有色行業深陷“內卷”困局,而“反內卷”政策為行業破局注入新動能。
國信期貨首席分析師顧馮達分析認為,有色行業的“內卷”本質是資源端與制造端結構性失衡的產物。我國鎳、鈷、鋰等關鍵礦產資源對外依存度超70%,下游加工產能卻占據全球80%以上份額,這種“兩頭在外”的格局,導致企業陷入“越虧損越生產”的循環。
為打破這一困局,“反內卷”政策從多維度發力。在資源端,強力推進“增儲上產”戰略,五礦資本等企業已啟動深海采礦商業模式研究。顧馮達表示,當前銅精礦加工費(TC)跌至歷史極值,引發國內冶煉廠聯合減產,礦端緊缺壓力加速向錠端傳導。
制造端的革新同樣關鍵。據顧馮達介紹,能耗與碳排放門檻已成為淘汰低效產能的“利劍”。電解鋁噸鋁電耗強制降至1.3萬度以下,推動產能向云南等綠電富集區轉移,水電鋁成本降幅達2000元/噸。同時,政策引導企業轉向高壓銅箔、航空航天鋁材等高附加值領域,推動產業向“高精尖”升級。
需求側結構性變革已顯現積極信號。電網投資同比增速20%、光伏用銅量環比跳升18%,有效對沖了地產鏈需求弱勢。顧馮達進一步表示,“反內卷”政策將持續強化新能源、特高壓等高端領域需求,推動消費模式從“規模擴張”向“技術驅動”轉型。
政策催化下,有色定價體系重構為“資源為基、金融為翼”的期現融合機制。針對產業突圍方向,顧馮達提出明確路徑:未來需聚焦“資源自主+技術壁壘+綠色認證”戰略。資源自主化攻堅方面,西藏銅資源基地建設提速,玉龍銅礦三期獲批后新增20萬噸年產能,2025年再生銅占比目標提升至35%;高端材料進口替代方面,重點發展半導體用4N級超高純銅、新能源車一體化壓鑄鋁合金等“卡脖子”產品;綠電自供增益方面,企業碳配額收益有望貢獻超10%的業績彈性。
中國(香港)金融衍生品投資研究院院長王紅英認為,長期來看,有色產業結構將持續優化,高端產能加速擴容,低端產能有序出清,生產工藝加速迭代升級。
針對政策實施中的潛在挑戰,王紅英提醒,部分企業可能因自身經營壓力或地方政府稅收考量,減產意愿不足。對此,需堅持高質量、綠色發展導向,堅決淘汰低端過剩產能,構建統一的監管標準體系,同時推動企業深度融入產業鏈,強化協同發展。
來源:期貨日報